研究方向四:中医眼科基础研究

  (1)中医眼科名词术语标准化的研究

  目前中医病名几乎处于在临床上被弃用、在科学研究上被取消的状态,必须制定中医标准病名,建立完整、统一的中医疾病体系,作为国家标准发布、实施,以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维护中医知识体系,并应具有可操作性,满足临床实际操作的需要。中医眼科由于历史发展的局限性,诊察手段相对落后,因此中医眼科病名、症名常出现缺失、含混、重复及古奥等问题,需要统一规划、系统研究、统一发布实施的一整套具有系统性、整体性、法规性和权威性的标准化中医眼科名词术语,确保中医学在国内、国际的知识产权,为中医药的国际推广创造条件和提供理论基础依据。

  本学科长期致力于界定中医眼科学的内涵和外延,为眼科的长期学术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之后,开始中医眼科名词术语的规范化研究,从上世纪80年代即从事中医眼科病证规范化的研究,提出了中医眼科病名规范的基本思路,并提出了暴盲病名的分化、探讨了眼科血瘀证的诊断标准。90年代中期,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眼、耳鼻喉、皮肤科病证规范化研究》的主要研究人员,对眼科专科辨证体系进行了补充和修订。在199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 眼病类》中,对102种眼病病名和常见证候进行了规范,首次在眼科专著中明确眼病证候包含病因病性和病位,后均被新世纪《中医眼科学》和《中西医结合眼科学》规划教材采纳。所编著的《现代中医临床诊断学· 眼科部分》含"眼部诊察"、"眼病类"两大类,共列出91种眼病,进一步规范了病名、证候术语和中西医眼科病名对照。承担了湖南省卫生厅"十五"重大科研项目"眼底退行性病变中医诊疗规范化研究",对该病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诊疗规范; 目前正在承担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中医疾病分类代码等基础标准示范研究— —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症状部分)"的研究工作。

  (2)医史文献整理及理论研究

  本学科积极开展中医眼科文献、历代医家眼科学术思想的研究工作,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对《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原机启微》、《诸病源候论》、《证治准绳》、《眼科奇(宜)书》、金元四大家等古代医家的眼科学术思想和先秦时期的眼科文献作过认真的研讨,并对近50年来国内外有关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文献作了一次系统的整理,基本掌握了中医眼科的发展概貌,发表了有关文献理论探讨论文30多篇。在国内外创造性提出眼科水血同治的理论,创立了眼科活血利水法,研制了体现"活血利水法"的中药复方制剂"散血明目片"、"复明片"等,并应用于玻璃体积血、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青光眼、视网膜脱离术后、视网膜静脉阻塞、眼外伤等许多眼科难治性疾病治疗中,取得了明显的临床疗效。发表水血同治理论的相关学术论文50余篇。

  (3)中医眼科实验研究

  近15年来,在中医眼科实验研究上做了大量工作,观察了中药蛴螬提取物对视网膜光损伤和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抑制作用的影响; 观察了益气活血法对眼底激光致血-视网膜屏障损伤修复的干预作用; 建立了视神经萎缩动物模型,观察了益气活血对实验性视神经萎缩的作用; 观察了滋阴活血的滋阴明目丸对视网膜光损伤动物模型的影响; 建立了视网膜脱离复位动物模型,观察了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之复明片对兔视网膜脱离后复位及视网膜组织中ATP含量、SOD活性、MDA含量、视网膜细胞凋亡、GFAP及Syp表达、ERG的影响,对兔视网膜组织PCNA阳性细胞表达、玻璃体腔液IL-6及ET-1表达、视网膜组织中IL-1及MMP-2表达的影响等; 建立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病理模型,观察了活血利水法(散血明目片)对兔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组织形态学变化的影响,对bFGF、 PDEF、TGF-β 1、CTGF等表达的抑制作用,对体现细胞粘附的ICAM-1、整合素-β 1、FNmRNA等表达抑制作用; 建立玻璃体积血动物模型,观察了活血利水之散血明目片对促进玻璃体积血的吸收,提高巨噬细胞噬血能力和SOD活性,减少巨噬细胞对白细胞加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 等炎性因子的释放,进而抑制由玻璃体积血所致PVR发生的作用; 观察了蛴螬提取物和散血明目片对实验性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作用及抑制新生血管的影响等。已获2004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2008、 2009年湖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2004、2008年湖南省中医药科技奖二、三等奖3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50余篇。